環境設施遍布于我們所有外部空間環境中,是環境藝術中不容忽視的設計內容.環境設施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直接滿足人們的特定需求,同時其作為一種“城市元素”將直接反映環境空間的文化內涵,是城市環境設計中的重要造型要素,當然,vi設計也是環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設施“用”與“美”的結合,vi設計和材質、工藝制造等都是城市環境品質的體現.城市廣場中公共設施的品質,也是城市環境品質的體現,他們的vi設計是城市廣場設計的重要部分,應該有整體的規劃.
綠地原是一傳統的街心公園,在各項基礎設施上己明顯滯后整體的功能,不能順應整個城市的發展,故擬在此地對綠地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形成現代的休閑、活動、娛樂、文化的廣場景觀.本次的廣場設計考慮結合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和西方現代主義的vi設計手法對廣場內部所有的環境設施小品進行一個整體的規劃設計.慈溪擁有三大傳統的區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圍墾文化、移民文化.在晉唐時期,慈溪林湖青瓷遠銷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稱,悠久的海涂圍墾歷史,塑造了慈溪人開拓進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遠流長.如何將兩種迥然不同的新舊風格結合在一起展現美感又使其在當地文化底蘊之下不顯突兀?這便是本設計最終需要解決的問題.
綜合現代主義與中國傳統觀念兩種相似的含義,便有了“不能繁復,要簡單.越是簡單的、樸素的、自然的、就越是美的”,這一結論.本vi設計便將這兩種不同風格下的共通之處滲透進了作品之中,盡量讓作品外觀簡潔大方.
之后便是材料的問題.仿古建筑大多以青磚和木材為主要材質,簡潔古樸.看似復雜卻干凈利落的木結構更是建筑結構中的經典.而現代主義主張積極采用新材料、新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特別是新的材料——鋼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鋼材的運用.
廣場內的設施小品,采用求“真”、求“逸”、求“幽”的設計手法,運用“現代拼接”的方式,將質樸、古典、更能親近人的木材與干凈利落的現代材料相結合.利用簡單的幾何外形使之成立得更加理所當然,不顯突兀.對子個別建筑小品,外觀主要采取仿古建筑的形式,但在結構上擯棄原有復雜的木構,而采用鋼化結構,采用優質木材為鋼結構鑲邊、包裝,在外觀上,用單純的幾何形體代替復雜的仿古裝飾.這樣,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信息,又賦予作品以新的時代氣息,也較好地使兩種風格材料運用到了一起.
環境設施的vi設計文化特征最主要體現在地方性與時代性上.地方文化的獨特內涵是由當地的自然環境、建筑景觀風格、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審美情趣、民俗傳統、宗教信仰等所構成.環境設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些內涵的綜合體,它的創作過程即是對這些內涵的再提煉、再演繹過程.
vi設計可以將慈溪當地文化歷史以人文關懷的形式融入環境設施:滲透進公共空間,使環境設施在具有功能和審美的作用外,更起到指向性的引領作用,從而提升慈溪文化底蘊形象.
研究慈溪當地文化不能發現慈溪是個文化個性鮮明,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慈溪長達7000年的歷史,孕育傳承了”圍墾、移民、青瓷”三大地域文化.而且慈溪人文薈萃,名人大家輩出.故有東漢隱士嚴子隣、東晉天文學家虞熹、初唐書法大家虞世南、南宋哲學家黃震、清代文人高士奇,近代有革命先烈馬宗漢、教育學家楊賢江、愛國僑商吳錦堂、工筆花鳥畫家陳之佛、上海難工商巨子虞洽卿、散文家余秋雨等.
這一系列的背景材料都可以滲透進環境設施的vi設計之中.本設計考慮采用圖騰、景墻、文化長廊等形式展示慈溪各色文化.以圖畫搭配文字的方式,展示慈溪歷代名人事 跡或慈溪人民辛勤的歷史,這樣的形式可以使市民觀賞起來更加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形式較活潑,可以避免沉悶的尷尬.大面積的裝點也填補的景觀的空白,讓整個空間看起來更加豐富.
環境設施的內容廣而大,從大空間到小空間、從室內到室外、從個人設施到公共設施,只要有人生存的空間環境里無處不存在環境設施.而在城市廣場這樣一個大型的公共空間中,環境設施基本應有四類設施.這么多的設施在設計上一定要有整體的規劃,從屬于環境整體構架,vi設計,符合設計的總定位,這樣才不會出現形散,眼花繚亂的感覺.
在vi設計創作中,從技術流的角度而言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從用戶感性上則是“友好”、“細節”、“實用”, 所以在環境設施的藝術創作中,設計師首先需要理解環境的特點及其功能,然后合理地運用環境藝術語言,用現代的技術,恰如其分而又不失其本身功能的情況下的展示環境藝術所獨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