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最重要的表現形式莫過于書法.從書法的發展歷史來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生命力.甲骨文采用了鐫刻線條,以表達對神秘未知的神明的敬畏;金文,用來記錄商周貴族們的重大歷史事件,以粗厚濃重的線條為美;大篆是西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粗獷有力:小篆是在秦始皇統
一六國后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來,筆畫勻稱、結構謹嚴;隸書起于秦朝,于東漢形成氣候,從圓形結構化為方形,將弧線化為直線,顯得端莊古雅;楷書由隸書逐步演化而來,工整秀麗,直至今日依然是漢字的手寫正體字;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起源,既可以放縱流動,也可以端正平穩,活潑歡暢又氣脈相通;草書也是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成,飛動流轉,風馳電掣.中國的書法藝術形成了“形而下”的書法和“形而上”的書道,就是說書法既植根于漢字而又超越了漢字.可以說,書法為漢字的表現提供了最佳的形式.
漢字幾千年的歷史使其承載了豐富的含義,寫形和表意的雙重功能又使我們進行豐富的聯想并可延伸出更多的涵義,漢字在中國人的思維體系中被理解和使用,這種意象性決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沒有構成固定的程式化解釋,而由不同的情況可生出更多的理解.并且形成中國傳統的詩意美.
標志具有識別性、象征性、審美性、符號性的特征.而漢字也包含著這幾點特征,只需經過一定的藝術化處理,就能與標志的特點完全吻合.
標志設計采用漢字并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早在人類文明還處在幼年時期的時候就產生了標志的雛形,那就是圖騰.在文字發明以前,原始部落的人就把他們認為與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動物當作保護神來膜拜,在巖洞璧上和獸皮上記錄繪制動物們的樣子,獸皮成了圖騰的載體,這就是旗幟的雛形,人們開始用這種繪有一定圖案的旗幟標志氏族.后來,旗幟的職能由標示著部落、氏旗的圖騰演變為國家或地區的標志.再后來就作為標志廣泛應用.這就是最早的標志設計.漢字誕生之后,很快就被應用于旗幟之上.簡沽、明確、易懂的特點讓漢字作為標志有著得人獨厚的優勢,歷史經久不衰.
以“和”字為例,“和”字在字典中有十種解釋,主要是指相安、平靜、平息爭端、平穩、和緩,又有連帶的意思.為會意詞,可以解釋為和美、和睦、和諧、和聲、和合等意.“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思想,指對社會、人際關系諸多沖突的調理,體現人們寬容、關愛、善待一切的精神境界和博大情懷,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和”字經過長時間演變后,被視為一個符號而非單純的“和”字,代表的意義也使人一眼明了.由此可見,中國漢字在符號化方面,與標志有著天然的聯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漢字從一開始就是表意的形象符號,經過幾千年的漫長發展,己經遠離最初的物體形象,而趨于抽象化.漢字的這種表意性正是設計者孜孜以求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已經有許多具有特定含義的標志性文字,如廣東雙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標志,雙喜在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己演化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圖騰.“囍”這個字意味著一種特殊的所有參與者其至旁觀者集體的、共同的喜悅儀式,頗具象征意義,利用漢字的筆畫形態進行抽象表現,從而擴展標志設計.
標志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圖形化的特性,這一點與書法有不謀而合的相通之處.現代標志設計中有不少借助單個漢字或多個漢字的書法形式進行簡化、抽象的圖形化處理而產生的優秀作品.書法的表現媒介除了紙張之外,還有篆刻,尤其是印章篆刻,方寸間的圖底關系變換為標志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圖形設計元素.書法的構圖形式依據不同的書法風格和字體有著不同的手法,隸書的嚴謹框架式構圖、草書的自由隨意式構圖等都為標志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
漢字借助豐富的筆畫線條、千姿白態的間架結構、風格迥異的各種書法形式,形成了廣闊的藝術語言.標志設計可以根據具體主題的需要進行相應的創意,選擇適合的漢字字體和表現形式,如“五糧液”“月盛齋”這類中華老字號的商標,分別運用行楷和陰文篆刻來表現,同時很好地體現了商品的中國傳統色彩取向,使人們對品牌產生古老名貴的印象.
以漢字設計的標志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無疑擁有重要地位,其在漢文化相關品牌中的存在價值不容置疑.設計師在進行相關設計的時候,需要深入了解品牌內涵,再利用漢字的特點加以提煉,才會有成功的北京標志設計.